
-
職業災害是什麼?職安、職保及勞基法、民事法角色有何不同?
瀏覽次數:167
問題摘要: 職業災害之認定須兼顧法定定義與實質關聯,並應以職務遂行性與職務起因性為核心判準;而雇主之補償義務基於無過失責任原則,即便無過失亦難免責,唯有透過健全職安措施、防範機制與保險制度之完整佈建,方能降低職災發生率與法律風險。職業災害一旦發生,勞工可從多重法制中獲得權益保障,職安法預防在前、職保法給付為主、勞...
-
職業災害補償或賠償應向何人主張?
瀏覽次數:163
問題摘要: 職災發生後,勞工應優先保存現場證據、取得醫療診斷、蒐集勞動關係及工地作業結構資料,並可向專業律師、工會或職災資源中心諮詢,評估請求之對象、項目及時效,以爭取最有利之補償與賠償結果,避免遭遇「補償不足、賠償無效」或「責任主體錯置」等實務困境。進一步而言,雇主若能於事前完善建置職安體系、落實風險預防、依法...
-
工資是什麼?
瀏覽次數:146
問題摘要: 工資是勞工因工作提供勞務而獲得的報酬,包含直接的薪資、獎金、津貼以及其他具有經常性給付性質的報酬。無論雇主如何命名,只要該給付具備勞務對價性與經常性,即屬於工資的範疇,應依法納入相關勞動給付的計算基礎,確保勞工的經濟權益不受侵害。 律師回答: 關於這個問題,確保勞工在工...
-
工作場所染病算職災嗎?
瀏覽次數:130
問題摘要: 職業災害的認定涉及多方因素,包括勞動行為的性質、發生地點及與業務間的因果關係等。職業安全衛生法與勞動基準法提供法律框架,而律師的專業支持能幫助勞工及雇主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些法律規範,既保障勞工權益,也促進職場環境的安全與合規。職業災害的定義隨時代演變需適時調整,以反映現代職場的實際需求與挑戰,這對勞工...
-
「職業災害」之認定標準為何?正常的工作已經完成就不算是職災嗎?
瀏覽次數:118
問題摘要: 職業災害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災害須發生於勞工在雇主支配下從事勞務之過程中,具業務執行性;二是災害與勞工所從事之業務間存在相當因果關係,具業務起因性。此外,勞基法及職安法體系下的職業災害補償,目的在於保障勞工權益,採無過失責任原則,雇主不問自身是否有過失,亦須負擔補償責任,以避免勞工於服勞務過程中...
-
勞工因職災無法工作,最久可以請假請多久?
瀏覽次數:72
問題摘要: 勞工遭遇職災後請假無法復工,其請假期間最長可至痊癒或診斷明確無法痊癒為止,雇主於勞工尚在治療期間不得片面解雇,亦不得拒絕繼續給予公傷病假,其期間視實際醫療需要而定,並無法定上限。此制度設計的立法意旨,即在於保障勞工於非自願受傷之情況下,得以充分休養並保有原職之復職權利,而非淪為雇主壓力下的無助個體,維...
-
職場霸凌導致精神上損害,是否可能為職業災害?
瀏覽次數:40
問題摘要: 職場霸凌是否構成職業災害,須視其是否導致醫學上可診斷之精神疾病,並是否具備工作起因性與醫療事實認定,行政上之補償制度與司法上之賠償請求間,雖各自獨立但不互相排斥。制度目的在於協助勞工因職場環境不良所致身心損害獲得基本補償與復原資源,而非處罰雇主故意。對勞工而言,應積極保存職場不法對待之事證,主動就醫並...
-
「試用期」發生職災可否解僱?
瀏覽次數:16
問題摘要: 勞工於試用期間發生職災,雇主不得以其暫時無法工作為由,任意終止契約,否則將有違誠信原則,構成權利濫用。雇主若欲於此情況下終止勞動契約,除應有客觀重大事由,並依據勞基法第11條第5款等相關規定辦理外,尚須衡酌勞工是否屬於依法保護期間。司法實務對此已有明確界定,未來雇主於人事管理中應審慎運用試用期制度,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