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事件法的工資推定是什麼意思?

07 Feb, 2025

問題摘要:

勞資關係中關於工資的法律規範體現了對勞工權益的高度重視。法律通過對工資定義、給付方式、計算標準及補償規範的具體化,不僅保障了勞工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平衡了勞資雙方的利益。雇主需遵守法律要求,妥善處理工資相關的各項事宜,避免因管理不當或給付爭議引發法律糾紛;勞工則應熟悉相關法律規範,積極主張自身合法權益,以確保工作報酬的合理性與完整性。在法律推定與舉證分配的框架下,勞資雙方需共同努力,促進勞動環境的和諧與穩定。

 

律師回答:

在勞資關係中,工資是勞工與雇主之間爭議最多且對勞動條件影響最深的議題之一。勞動事件法第37條規定,當勞工能證明其因勞動關係從雇主處獲得某項給付時,該給付即被推定為因工作而獲得的報酬,進而視為工資性質。

 

工資重要性

勞動基準法第21條明確規定,工資由勞雇雙方議定,這確保勞工能獲得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法律對工資給付方式、範圍及額外補償均有具體規範,以保障勞工在工作中的基本權益。

 

勞動基準法第22條,工資必須全額直接支付予勞工,但若法律或雙方約定另有規定,則可適用例外情形。此外,法律要求工資的支付應透明且按時,例如勞動基準法第23條規定,除特別約定外,工資至少應每月定期發給兩次,並提供詳細的工資計算明細,按件計酬者亦然。雇主還需備妥工資清冊,記錄工資發放及計算明細,並保存至少五年,以備查驗。

 

勞工的加班工資計算亦受法律嚴格規範。勞動基準法第24條,雇主若延長勞工工作時間,需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發額外補償,補償標準加班時數遞增,延長兩小時以內者加給三分之一,再延長兩小時內者加給三分之二,若工作時間進一步延長則需按雙倍工資支付。此外,若勞工在休息日工作,雇主亦需支付更高比例的工資補償,具體標準按工時長短逐級遞增。這些規定旨在防止雇主過度剝削勞工的勞動力,同時確保勞工能因付出額外工作時間而獲得合理的報酬。

 

在勞動事件法第37條規定下,工資爭議中雇主的給付原則上被推定為工資。如果雇主要推翻此推定,則應該舉出勞動契約或獎金發放辦法或工作規則等規章約定,以排除該給付的工資性質,而是獎金/紅利的給付。也因此,建議勞雇雙方均應檢視一下自己的的勞動契約及工作規則,以防爭議。

 

工資與非工資的區別

工資的定義在法律中亦有清晰界定,勞動基準法第2條第3款明確指出,工資是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的報酬。因此,只要某項給付被推定為工作所得,即應視為工資性質,並納入相關計算範圍。例如,在計算加班費時,若某項給付被認定為工資,其金額即需併入每小時工資額計算。這一推定原則適用範圍廣泛,影響包括加班費、年終獎金、休假工資等多個方面。法律的這一設計確保勞工在爭取合法權益時能擁有充足的法律依據。

 

雇主對勞工的給付一般分為工資與非工資兩類。工資屬於勞基法第2條第3款規範的範疇,而非工資則由勞基法施行細則第10條進一步說明。非工資通常指雇主基於慰問、福利或其他非工作原因給予的金額或物品,這類給付不被計入工資計算範圍。然而,若雇主的給付被推定為工資,其影響層面極廣,特別是在加班費計算中,給付金額將直接影響每小時工資額,進而影響加班費用。這對勞資雙方均具有重大意義,勞工能因此獲得更多保障,而雇主則需更加謹慎地處理與工資相關的給付事項。

 

在勞動事件法第37條的規定下,工資爭議中雇主對勞工的給付原則上被推定為工資,這項推定在勞資關係中具有重要意義。勞動事件法旨在調整勞資雙方在爭議中的權益平衡,而第37條規定的工資推定原則,進一步降低了勞工在工資爭議中的舉證負擔,提供了法律上的初步支持。然而,這種推定並非不可推翻,若雇主認為某項給付並非工資而是獎金或紅利,則需舉出勞動契約、獎金發放辦法或工作規則等規章中的相關約定,以排除該給付的工資性質。

 

這種推定的設計,旨在處理勞資之間信息與權力不對等的現實問題。勞工通常無法掌握雇主內部的薪酬結構及給付規劃,法律通過將給付推定為工資,賦予勞工在爭議中的初步優勢,特別是在涉及加班費、休假工資或解僱賠償的情形中。如果雇主主張某項給付屬於獎金或紅利而非工資,則需提出充分證據,說明該給付的具體性質及其與工資的區別。這種舉證責任的轉移不僅促使雇主更加謹慎地制定薪酬政策,也進一步確保了勞工的基本權益。

 

對於雇主而言,若要推翻某項給付的工資推定,必須具備清晰且有法律效力的證據,例如勞動契約、獎金發放辦法或工作規則等文件。這些文件需明確載明該給付的發放條件、計算方式及性質,並與工資做出明確區分。例如,若某項給付被明確標示為「績效獎金」,且其發放條件與勞工的個人表現或公司業績掛鉤,並非固定支付的薪酬部分,則該給付可能被認定為非工資性質。反之,若給付未有明確區分,或實際上被用作固定薪酬的一部分,則其工資性質很難被排除。因此,雇主應確保相關文件的內容明確且具有可操作性,並避免在實務中出現與規章不一致的操作,否則可能在爭議中處於不利地位。

 

對於勞工而言,理解工資與獎金的區別亦至關重要。工資是勞工因履行勞動義務而獲得的報酬,通常具有固定性與強制性;而獎金或紅利則通常基於勞工的個人表現或公司經營狀況,具有彈性且非必然性。在勞資爭議中,勞工應保留與工資相關的證據,例如薪資條、工作通知及其他支付憑證,以支持其主張某項給付為工資的立場。同時,勞工應仔細檢視自己的勞動契約及相關規章,確保其內容清晰、完整,避免因約定不明而導致權益受損。

 

此外,法律上的推定與舉證責任分配對勞資雙方的文件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雇主應建立健全的文件管理制度,確保所有與薪酬相關的規章文件均依法制定並按時更新,並與勞工的實際勞動條件相符。勞工則應妥善保存自己的勞動契約、工資條及其他相關文件,以便在必要時作為維權依據。若勞資雙方均能重視文件的管理與檢視,不僅有助於預防爭議,也能在爭議發生時提供更充分的證據支持。

 

因此,建議勞資雙方在平時就應定期檢視勞動契約及工作規則,尤其是涉及薪酬條款的部分,確保其內容符合法律規定並能真實反映實際情況。對於雇主而言,需在文件中明確區分工資與其他類型的給付,避免在實務操作中出現模糊不清的情形;對於勞工而言,則需關注文件中的約定是否符合自己的權益,並在簽署前仔細核對內容。一旦發現問題,雙方應及時協商修正,避免因約定不明而引發不必要的爭議。

 

-勞資-勞動事件法-

 

(相關法條=勞動事件法第37條=勞動基準法第2條=勞動基準法第21條=勞動基準法第22條=勞動基準法第23條=勞動基準法第24條)

 


瀏覽次數:7


 Top